
你不是寫不好,只是忘了寫給誰看
2025 Mar 23 職場溝通力 文案撰寫/精準寫作
【你不是寫不好,只是忘了寫給誰看】
▌ 說話像壓力測驗,寫作像扣分賽跑。
從小我就怕這兩件事。
小學的說話課,要即席上台演講,
對內向的孩子來說,
簡直是被逼上斷頭台,
連逃的機會都沒有。
作文課更讓人崩潰,
不只要起承轉合、寫得感人,
還得寫出「金句」才算加分。
那個年代有作文參考書,
我總是拿來照抄應付作業。
國文課還得精準背成語註釋,
寫錯字、漏一字就扣分,
不准用白話,
也不能自由發揮,
通通得照本宣科。
那時候沒有電腦、沒有 AI,
不像現在可以潤稿、找金句、改結構。
作文只能一次寫好,不能改、不能重來,
得在靈光乍現的那一刻完成一整篇。
寫不完不能下課,
連寒暑假都躲不掉作文作業。
也因此,我從小就排斥寫作和表達,
這樣的陰影,影響了我將近三十年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自卑不是怯場,是記憶在作祟
我變得喜歡聽故事,也喜歡做筆記,
但每次看別人上台侃侃而談,
或寫出一篇篇精彩華麗的文章,
我只覺得自己越來越渺小、越來越自卑。
不是因為怯場,
而是那些寫不好、說不好、不及格的童年記憶,
早已深深烙印在心底。
即使進入職場,這份陰影仍揮之不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你說的內容好不好,先看對方準備好了沒
一遇到被 cue 發言,腦袋就空白,只想逃跑。
不是越講越有內容,而是越講越小聲;
不是回答問題,
而是急著換話題,讓自己消失在人群中。
我曾以為寫作一定要有清楚的架構、
完整交代前因後果、條列重點才叫合格。
但在職場,
這樣的寫法反而常被嫌囉唆、不夠聚焦。
就算你寫得再詳細,
對方沒時間看,
也就無法好好回應。
直到後來我才真正明白:
無論是說話還是寫作,
關鍵從來不是你說了什麼,
而是——
對方有沒有準備好接收。
所有溝通,一切都得從對方出發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傳得出去的話,才有價值
你要先想:
對方準備好了嗎?
他對什麼有興趣?
你怎麼用他聽得懂、感興趣的語言,
輕輕把訊息遞出去?
故事有畫面、有情緒,
比講道理更能讓人產生共鳴。
結尾也不能模糊,
最好直接說清楚:
「我希望你幫的是什麼」,
或是「這件事,對你有什麼好處」。
這一切,其實也是行銷的本質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讓人秒懂,比什麼都重要
寫文章、說話,其實都一樣——
不是寫給自己看、講給自己聽,
而是讓對方願意聽、想幫你,
甚至願意轉傳出去。
《思維複製寫作術》提醒了我:
「讀者怎麼解壓縮你的文字?」
我們常常掉入「知識的詛咒」,
自以為說得很清楚,
其實對方根本聽不懂。
你在某個領域久了,
習慣了那些專有名詞、英文縮寫、技術術語,
但對方沒有你的背景,根本無法解碼。
更糟的是,有人還會說:
「你不是我的目標客群啦,不懂也很正常。」
但這種話只會把人推得更遠,完全無法靠近。
現在這個時代,講究的是人脈的串聯與延伸。
如果你的自我介紹只留下「你好像很厲害但我聽不懂」的印象,
那麼,後續就不會有聯想、不會有轉介、也無法產生合作機會。
不管是說話還是寫信,
你講得愈簡單、愈清楚,
對方愈容易幫你往外延伸。
用小學生也能懂的語言,把需求講明白,
對方才知道怎麼幫你。
但如果你寫得像謎語,
還要對方一再推敲、追問、猜測,
這段溝通基本上就已經失敗了。
而這不只是文字上的問題,
日常生活裡的每一次對話,
都是一樣的道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說話的第一步:先鋪好對方的進場路線
當你覺得自己說得很重要、情緒很滿,
但對方回得冷淡,
很可能是因為——
他根本沒有你那段「背景知識庫」。
你從第八集開始講,
但他連主角是誰都搞不清楚,
自然也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。
所以,每次開口前,不妨先自問幾件事:
對方準備好了嗎?
他有基本背景嗎?
你有沒有幫他鋪好情境?
你希望他怎麼幫你,有講清楚嗎?
如果對方還在恍神、還沒進場,
你就急著倒情緒、倒資訊、倒指令,
對方只會覺得你很煩、很情緒化,
甚至像是在挑釁。
因此,寫作或說話的第一步,
不是找到最厲害的金句,
而是先讓人「進得了你的場景」。
越具體的描述,越清楚的背景,
才能換來越高品質的理解與回應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職場要結論先行,寫作卻要學會埋伏筆
《思維複製寫作術》裡提到一個概念:「第一結論偏差」。
意思是——
當你腦中冒出第一個結論時,
大腦就像卵子一樣,「啪」地關門,
從此只接收能支持這個結論的資訊。
這也解釋了,為什麼很多溝通最後都演變成爭執。
當你一開口就表明立場,
對方的大腦就會啟動「糾錯模式」:
你說得越多,他越想反駁。
因為他不是真的在聽你說什麼,
而是在找「哪裡不對勁」。
重點是,價值觀本來就不是靠「講道理」改變的,
而是來自每個人生活經驗的累積。
你愈急著說服,對方愈容易關上門。
這個邏輯放到寫作上也是一樣。
職場強調「結論先行」,
但寫文章反而要「埋伏筆」。
不要一開頭就亮出你的立場,
而是先用一個反常識的句子、一個問題或一個畫面,
勾起對方的好奇心,
讓他想知道你怎麼說下去。
這樣才能先引發共鳴,再慢慢引導思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溝通的關鍵:不是說服,而是引導
這也讓我明白,
為什麼和長輩對話總是這麼困難。
如果一開口就說:
「你那一套過時了」、「這樣太沒效率」,
只會讓他們更抗拒,關起心門。
真正有效的溝通,
是從他們的角度出發,
讓他們先說故事,
再透過提問,引導他們思考、慢慢接受,
才能真正打開對話的門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▌ 寫作,不是證明自己,是讓人靠近
《思維複製寫作術》讓我重新定義了「寫作」。
它不再是考試,不再是被扣分、被評分,
而是一種能自由記錄想法、
整理思緒的陪伴方式。
現在的我,把自己當作一位小記者,
站在讀者的角度,
挑一個主題,慢慢鋪陳。
這種「以讀者為中心」的思維,
不只幫助我寫文章、帶讀書會,
也讓我在人際互動中,
更能理解對方、連結彼此,
也更清楚地說出自己的心聲。
所以啊——
你不是寫不好,
你只是忘了:
寫作從來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多厲害,
而是一次次,
用心讓人願意靠近。
#多米
#陳多米
#Domyweb
#思維複製寫作術
#歐陽立中
#歐陽talk書秀
#寫作練習
#職場溝通
#自我表達
#從害怕說話到敢開口
#溫柔的表達力
#自信溝通學院
#說出你的故事
#寫作不是考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