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如果活著只剩雜音,我還要撐下去嗎?
2025 Mar 29 成為有價值的人
【如果活著只剩雜音,我還要撐下去嗎?】
如果有一天,你
老到從床上坐起來都會喘。
老到叫自己的名字時要停頓幾秒。
老到你最愛的咖啡,喝起來像白開水。
老到耳朵聽不見,眼睛看不清。
記憶像打翻的拼圖散落一地,
怎麼撿,也拼不起從前的完整……
那時候,你會怎麼選擇自己的人生?
90歲的康納曼,
那位顛覆經濟學的心理學家,
寫下《快思慢想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——
他選擇離開。
他說得很平靜,也很溫柔:
「我該走了。」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我想留下什麼樣的結尾?
他不是因為厭世,
不是因為病痛纏身。
他只是看見,
自己的身心正一步一步走下坡,
而快樂的比例,
正在悄悄減少。
他還能行動,還能笑,
但也明白,未來的他,
可能會漸漸失去這些能力。
他不是怕死,
而是怕變成負擔,
怕人生最後變得像慢慢壞掉的收音機,
只剩雜音。
他知道有人愛他,
有人希望他「堅持到最後一刻」。
但他不要那一刻變成「太遲」。
他不想在病床上,
連想說的話都說不清、
想認的人都叫不出名字時才告別。
他的決定,看似突兀,
卻經過冷靜的計算。
他用自己研究出的「峰終定律」來思考——
我們記住一段經驗的美好,
不是因為它持續多久,
而是它的高峰和結尾夠不夠深刻。
他選擇讓人生的結尾,
仍保有尊嚴、愛與選擇權。
他不是放棄生命,
而是選擇在還有力氣愛的時候,
放手。
康納曼的選擇,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思考:
死亡,到底是什麼?
而活著,又是為了什麼?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談死亡不是詛咒,
而是學會用尊嚴擁抱終點。
在台灣,「死」總是不敢講、不好講。
正因為我們無法預測終點,
更該學著好好活在過程裡。
❝ 真正可怕的不是死去,
而是活著卻沒人記得你來過。 ❞
小說《橡皮擦男孩》裡有這麼一段話:
如果有一天,你被世界「擦掉」了。
沒人記得你、沒人說起你,
沒有照片、沒有回憶、
沒有人在意你今天好不好。
甚至連你自己,
也想不起你是誰。
這樣的「重新開始」,
是自由,還是孤單?
小說中的老雷,
因為失憶,
被困在一個誰都不認得他的世界裡。
他說,會讓人難過的,
往往不是什麼大事,而是——
一只舊茶杯、一根銀色髮夾。
那是你曾愛過的人的痕跡,
觸手可及,
卻再也回不去了。
這些不起眼的東西,
卻藏著我們生命的重量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你不是不重要,
你只是還沒看到自己撐過來的樣子。
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曾懷疑過自己的價值。
我們不是最亮眼的那一個,
也不是最吵最會表現的那一個。
很多時候,
我們只是那個默默撐著、
默默扛著的小人物。
你可能內向、自卑、社恐,
總覺得自己沒用、很廢、很不討喜。
但就像那塊你口袋裡的「磚頭」,
有時很沉、有時輕,
它一直存在。
其實,
有些日子你根本沒發現它的重量變輕了。
那些你默默撐過的日子,
就是你的力量來源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死亡不是不能談,
而是該被好好看見。
它不是恐怖的句點,
而是提醒我們:
每一天,都值得用力活。
不是每個人都會像康納曼那樣,
清楚地說出:「我該走了。」
但他的故事告訴我們,
「能選擇」是一種幸福。
❝ 不是每個人能選擇怎麼走,
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活。 ❞
在還能思考、還能行動、還能笑的時候,
去選擇自己怎麼活、怎麼說再見,
是多麼難得的自主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我們不用完美,也不用閃耀,
但我們可以參與。
就算是配角,也能演出一場難忘的戲。
就算講話結巴、反應慢半拍、
常常被誤解、搞砸局面,
也沒關係。
你不是為了「表現」活著,
而是為了「存在」而活。
試著去撿起每天的小小亮點,
就像在海邊撿貝殼。
有的完整、有的破了角、有的甚至沾著沙。
但當你攤開手掌一看,
那些都是你走過、愛過、努力過的痕跡。
你在意過的人、在意過你的人,
你說過的話、你默默的陪伴,
那都是你存在過的證明。
所以,不要再輕易地說「我沒用」。
也不要讓自己被這世界「擦掉」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康納曼的選擇,
不是叫你提前離場,
而是提醒你:
在還能呼吸、還能選擇的時候,
記得好好活、好好愛、
好好留下自己的痕跡。
你可能無法留下所有的記憶,
但你曾用心活過,
那就值得被記住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親愛的你——
無論你現在是在山頂上閃耀,
還是在低谷中喘息,
只要你願意繼續參與這個世界的節奏,
你就還在寫自己的故事。
這個故事值得被收藏、被分享,
也值得你驕傲地說:
「我活得不完美,但我活得有痕跡。」
如果死亡真的是終點,那麼,
現在活著的每一天,
都是主動的選擇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即使只是:
跟陌生人說一句「你講得很好」。
在朋友難過時,靜靜陪他吃完一餐飯。
或者,在某個夜晚傳出一則訊息:
「我想到你了。」
這些事,不會上新聞,
也不會登上報紙,
但它們會被藏在某個人的心裡,
變成他某天回憶裡的溫暖。
就像那些被撿起的貝殼,
看似微小,
卻是你真實走過的證據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我們不一定要走一樣的路,
但康納曼的故事提醒我們:
有選擇,是一種尊嚴;
留下痕跡,是一種溫柔。
如果你此刻正感到迷惘、痛苦、
懷疑自己到底重不重要,
請記得:
你不需要閃閃發光,
也不需要讓全世界看見。
你只需要,
真實地,好好地,存在著。
你不是那顆可以被世界輕輕擦掉的小塵埃。
你是那個,
在一地碎片中,
還願意練習站起來、繼續往前走的人。
哪怕只走一步,
哪怕步伐微小,
也都是你活著的痕跡。
你很重要。
重要到值得被記得,
值得被愛,
值得為自己留下一段痕跡。
如果你願意,
就把這篇文章收藏起來,
放在某個你知道會再需要它的地方。
等哪天,天氣不好,
情緒更不好,
或者你覺得撐不下去的時候,
請再打開它,再讀一遍。
然後對自己說:
「我還在。
我還有一點點力氣。
所以我選擇不放棄。
我會繼續走下去,
讓這個世界,
看見我留下的溫柔痕跡。」
在還能選擇的時候,好好活一次。
#丹尼爾康納曼
#Daniel Kahneman
#快思慢想
#死亡的選擇權
#峰終定律
#自主人生
#老年自主權
#溫柔的告別
#自信溝通學院
#橡皮擦男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