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小物上場,全場眼睛都亮了!
2025 Sep 24 職場溝通力
《這些小物上場,全場眼睛都亮了!》
【文具店搬進課堂】每一樣小物都像暗藏魔法的收藏品
美棻老師一走進來,就像是把整家文具店搬進了課堂。
上次帶來的是精臣標籤機,這次竟然換成可樂牌 Clover 切割刀、
會滴答翻轉的倒數番茄鐘,還有一整套牌卡教具製作工具。
那一刻,我彷彿不是坐在教室,而是推開了一扇秘密小鋪的門,
每件文具都閃著光,等著我伸手去摸。
更神奇的是,這些琳瑯滿目的小物在老師手裡卻井然有序,
收納袋、收納盒像魔術方塊般,把所有零碎收得整整齊齊。
看著老師熟練地拿取、收起,我心裡只冒出一個念頭:
要是我也能快快開課,就能名正言順地「玩」這些玩具,
那會是多麼幸福的事!
【課堂秒變互動藝廊】從螢幕到牆面,學習也能像逛展覽
美棻老師在課堂上示範了幾個實用的互動工具,
像 ApowerMirror、Google Keep、Slido 文字雲。
她一步步操作給我們看,就像打開一個又一個「魔術箱」。
雖然沒有真的跟我們線上連線,
但光是模擬畫面,就能想像:
ApowerMirror 讓手機畫面瞬間投到電腦;
Google Keep 像一張全班共用的便利貼;
Slido 文字雲更像天空飄起一顆顆氣球,
誰輸入什麼字就立刻浮現。
那種直覺的畫面感,讓我腦中立刻浮現未來自己課堂上的場景:
學員的專注力被牢牢吸引,還能留下滿滿成果紀錄!
更震撼的是,美棻老師在沒有投影的情況下,
乾脆把重點圖表、對話框一張張列印成 A3 紙,直接貼滿牆面,
帶著我們邊走邊看,邊拆解。
那一刻,課堂不像下班後的「硬學習」,
而像進入了一間熱鬧的藝廊。
你會忍不住舉起手機,深怕錯過牆上任何一張「展品」!
【白紙都能變魔法】老師讓你重新定義「教具」的可能性
在美棻老師眼裡,遊戲不是額外的點綴,而是整堂課的靈魂。
便利貼、撲克牌、貼紙、名片紙,甚至只是一張普通的白紙,
都能在她的設計下變成引導討論、刺激思考的「魔法道具」。
更厲害的是,每次看到她示範不同玩法,
我都陷入掙扎:到底要選哪一種?
因為每一個都好想應用在我的課程中!
美棻老師甚至能立刻點出:這個教案可以再精簡、
這個互動能更快抓住人心。
原本我以為「教具」就是一副副牌卡的堆疊,
但她讓我看見另一個真相
關鍵從來不是工具的多寡,而是背後的設計思維!
【時間也能設計】為什麼縮短遊戲時間,反而更能激發思考?
這堂課顛覆我最多的,其實不是道具,而是「時間」!
老師提醒我們:遊戲互動的時間不是越久越好。
時間留得太多,學員反而容易分心閒聊;
但若適度壓縮,反而會被逼著更專注思考。
這句話像在我腦中重重敲了一下。
因為我以前常覺得「練習時間太短,來不及完整表達自己很可惜」。
但原來,那其實是設計好的節奏。
收緊、推進、聚焦,讓腦袋來不及飄散。
那一刻,我體悟到:「原來,教學的精髓就在於掌握節奏的藝術!」
【記住的不是知識】笑聲與驚喜才是課堂最深刻的烙印
課後我才驚覺一個殘酷卻真實的事:
知識如果沒有反覆複習,很快會被忘掉。
但那些「課堂上玩過的遊戲」、以及「當下的笑聲與驚喜」,
卻會深深烙印在記憶裡。
也因此,我開始期待能設計一套專屬於自己的教具,搭配課程,
讓學員不只是「學」,而是「玩進心裡」。
更棒的是,遊戲過程裡的側拍照片,
最能捕捉教室裡的熱度與氛圍,成為一張張真實的見證:
這堂課,不只是知識的傳遞,而是氛圍的創造。
【超越牌卡的全景】教具,其實是整個教室的「流動畫布」
最後我才真正體會到:教具設計,遠遠不只是牌卡。
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:工具的選擇、現場氛圍的營造、流程的串聯,
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拋接與對話。
每一次提問、每一個笑聲,都能成為教具的一部分。
老師用滿滿的能量和靈活的反應,逐一回應我們的提問,
帶動全場氛圍。
彷彿在提醒我們:真正的教具,不只是桌上的物件,
而是流動在教室裡的空氣。
這讓我更期待,有一天能在自己的課堂上,
也營造出那種「一開門就能聞到學習味道」的現場!
#魏美棻
#教具互動設計
#創意課堂遊戲
#教學工具推薦
#視覺化教學方法
#課堂氛圍營造
#教學節奏藝術
#學習動機提升
#創意課堂設計
#周育如
#有效學習實驗室
#自信溝通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