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越怕被看見,越沒人真正看懂你
2025 Jun 21 職場溝通力
【你越怕被看見,越沒人真正看懂你】
「怕說錯話」這件事,真的讓我錯過很多人。
你會不會像我以前那樣 -
什麼都藏著,怕說錯、怕多說、怕暴露自己太多、
怕顯得無知,甚至怕被看出生活單調貧乏。
明明很在乎,卻總是講不出口。
對話像在面試、像在做報告,
資訊交換很有效率,
但感情卻始終留在門外。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我曾經是個極度內向的人,
重視隱私到幾乎不願讓人窺見半分真心。
只要別人的目光在我身上停留太久,我就想逃。
像被探照燈照著的刺蝟,
只想蜷縮起來,用滿身的刺武裝自己。
為了避免這種不安,
我學會了怎麼「說得剛剛好」。
不表露情緒、不談感受,
只講重點、只問事實。
表面上看起來是理性,
其實背後是恐懼。
直到有一天,一個朋友在我面前情緒崩潰。
她不是需要建議,也不是等答案,
她只是需要有人陪。
那次,我什麼都沒問,只是靜靜地聽她說。
她停頓時,我不急著填空,只輕輕說:
「我聽起來覺得,你是因為太在乎了,
才會這麼不安,對嗎?」
她沒說話,但眼淚瞬間流下來。
那一刻我才明白,真正的親密,
不靠「厲害的話術」,
而是你是否願意,真正好好地去聽。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後來,我開始調整自己提問的方式。
不再是為了取得資訊,而是讓對方知道:
「我在乎你的內心,不只是你的近況。」
像是:
「你住哪裡?」→
「你住的地方附近,有沒有哪個角落,
讓你覺得特別自在、方便?」
「你從事什麼工作?」→
「你最喜歡這份工作的哪一部分?」
「你假日都在做什麼?」→
「有沒有推薦什麼地方,
是那種一下就能讓人放鬆、幾小時內就能到的?」
「你最近在追什麼劇?」→
「裡面有沒有哪個角色,
讓你覺得自己好像也曾經那樣?」
好的提問不是為了取得答案,
而是像邀請對方打開一扇心窗,
讓我能靠近一些。
這些問題也許不特別有創意,但能讓人感受到:
你不是在問我的履歷,
而是在問「我這個人」。
如果你也曾懷疑自己不會聊天,
其實你不是不會說話,
只是不知道怎麼讓對方感受到:
你真的在乎。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《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,那樣生活》這本書,
裡面提到一個技巧叫「理解迴圈」:
提問 → 傾聽 → 用自己的話重述 → 確認對方的感受。
起初我覺得這個方法太制式,但後來我發現,
它其實就是關心最樸實的樣子。
不是問完就結束,
而是留下來確認:
我有聽懂你。
當朋友說:「我最近真的好累。」
我不再說「要加油」這種自動反應,
而是回應:
「我聽起來覺得你好像快喘不過氣了,
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,
讓你覺得特別沉重?」
讓他感受到:我真的在陪他,而不是在分析他。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我也學到,真正有力量的對話方式,
是你願不願意示弱。
不是裝聰明,也不是說自己多厲害,
而是坦誠你走過的路、失敗過的地方。
當朋友對職場感到自我懷疑時,我會說:
「我懂耶,我也曾經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好像
混進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世界。
那段時間,每天早上醒來都會問自己,
今天要用甚麼藉口請假?」
我不是在給建議,也不是在講我有多懂,
而是在傳達:
你不孤單,我也曾經在那個位置上。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我們常以為問問題要像射飛鏢,
直擊核心才有價值。
但其實真正溫柔的提問,更像一杯茶,
需要準備、耐心、手的溫度,
還有等待的時間。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後來我還發現,
能讓人卸下防備的問題,
背後往往都藏著一個「善意的理由」。
不是單純想知道答案,而是讓對方感受到:
你在意、你體貼、你想照顧他的感受。
像是:
「你幾點回來?
我們要訂飲料,看要不要幫你也點一杯?」
「你要去那邊呀?
我以前去過,超喜歡那裡!
你有推薦的地方嗎?」
「你回來晚一點的話,要小心安全喔~
需要我去載你嗎?」
同一句話,若背後有善意,
就不會讓人覺得你在查勤,而是:
「喔~你有在想我。」
──⋆⋅◦⋅⋆──
如果你也曾懷疑:「我是不是不會聊天?」
你只是還沒發現:
示弱,是一種勇氣。
分享,是一種力量。
而提問的本質,
不是為了對話,
而是為了打開心門。
當你從「問問題的人」,
變成「送出理解的人」,你會發現:
語言中最溫柔的力量,
不是你說出什麼金句,
而是,讓人想回應你這個人。
#歐陽立中
#歐陽talk書秀讀書會
#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
#自信溝通學院
#職場溝通技巧
#如何讓人感受到關心
#深度對話技巧
#提問技巧
#情感連結方法
#內向者人格特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