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倒杯水都有學問?職場細節學
2025 Mar 29 職場溝通力
【倒杯水都有學問?職場細節學】
職場中,其實你是在賣「感覺」。
什麼是「情緒價值」?就是:
你給別人的感覺,
才是真正留下來的東西。
我們對一個人有印象,
往往不是因為他講得多專業、多完整,
而是因為那一刻,他讓我們有感覺。
那是一種:「我記得你是誰,更
記得那天你讓我有什麼感覺。」
情緒價值,
不是一句台詞,
而是一種餘韻。
讓人離開之後,
仍帶著一點溫度、一點故事、
一點會心一笑的記憶。
職場上,那些總是被信任、被想起、被推薦的人,
往往不是最吵的那個,
而是最能讓人感覺舒服、記得住的人。
他們也許講話不多,
但每句話都踩在對的節奏、情境與心情上。
所以我們要問自己:
我們帶給別人的是什麼感覺?
是被重視?被同理?還是冷漠、被敷衍?
在職場裡,每封信、每次回覆、每次交接,
其實都是在「提案」你這個人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細節,是信任開始長出來的地方
情緒價值不是表達情緒,
而是「讓對方有感覺」。
而這份感覺,
往往藏在那些你以為別人看不見的細節裡。
訪客來時,如果倒的是溫水、
杯耳朝向客戶順手的方向,
或在雙手乾淨下,
在面前幫對方打開瓶裝飲料再旋回去,
這些都讓人感受到貼心。
若是多人會議,
只放一兩包茶包進壺裡,
喝起來必然淡如水。
應該放上 5–6 包,
這樣初泡夠味,回沖仍有香氣。
遞交書面資料或提案文件時,
也有幾個不能忽略的小地方:
厚厚一疊資料別硬塞進資料夾,
翻閱不便。
用釘書機裝訂的話,
記得壓平釘腳,甚至貼上布膠,
避免割手,也提升整體質感。
驗收資料有目錄、頁碼最好,
來不及也能貼標籤、畫重點,
讓內容一目了然。
你得知道,這份資料不只一個人會看。
許多部門未參與會議,
只能靠文件來理解你的心力。
你準備得越貼心,
對方處理得越順利,
不用補件、不用重新解釋,
驗收流程也能更快完成。
這些舉動不難,卻會讓人感受到:
「哇,你有在替我想,你真的很細心!」
❝ 細節,不是裝懂,
是懂得「裝下別人的心情」。 ❞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厚度:讓人不只是記得你,
更記得你背後的故事
❝ 厚度,是印象的重量,
是一個人在人心中停留的時間。 ❞
❝ 如果「印象」像名片上的名字與職稱,
那麼「厚度」就是名片背後的故事——
你在什麼時候,帶來了什麼感受,
解決了什麼問題,留下了什麼情緒。 ❞
有次遇到一位線上客服,
我原本只是想確認某個停產產品是否還有庫存。
他不只查到停產的年份,
讓我理解缺貨的合理性,還主動幫我找替代型號,
根據我的需求持續比對規格,
最後提供幾個符合條件的建議,
甚至附上型錄與差異分析。
整個過程至少花了20分鐘,
而我當下並沒有下單。
從成本效益來看,
這樣的服務不見得划算。
但我心裡卻記住了這個品牌——
因為我感受到的,不只是客服,
而是一個「真心想幫我解決問題的人」。
這就是「厚度」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讓「自己人」的情緒連結,創造「內梗」
有次,Wawa 去拜訪一間幾乎清一色直男工程師的公司。
整體氣氛安靜內斂,大家不太說話,辦公室也極簡。
他正苦思怎麼打開話題、拉近距離,
結果在男廁看到一張貼紙:
「Size does matter.」
他靈機一動,決定在簡報時巧妙運用。
當講到網站設計那段,他說:
「因為傳輸速度的關係,
空間要小一點,客戶才能順利瀏覽——
畢竟嘛,
Size does matter。」
話一出,全場男生瞬間爆笑。
他們一聽就懂,
因為那貼紙是他們自己貼的,
貼的那位工程師當時也坐在現場。
那一刻,原本的「客戶 vs 代理商」關係,
變成「懂內梗的自己人」。
你講得出來,就表示你是 insider,是圈內人。
從這一刻開始,彼此的距離瞬間被拉近了。
因為——
我們笑點一樣,我們是同一國的。
這種語言,是打開情緒連結的最短路徑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不說「我回去想」
因為那是一種推開對方的姿態!
在客戶面前,最忌諱的一句話就是:
「我回去想。」
你可以不知道,
但不能讓對方覺得你沒準備好。
遇到無法立刻回答的問題,不妨說:
「這個問題要看實際情境,
我可以馬上查資料給您參考,
或提供其他客戶的處理經驗做為借鏡。」
如果真的需要時間準備,
也別說「我不知道。我回去想。」
改成:
「我會幫您整理一份更清楚、
針對性更強的建議,稍晚寄給您。」
這不只是回答問題,更是在傳遞一個訊息:
「我不會閃躲,我會為你想到底。」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肢體語言、語速節奏與目光流動:
都是讓人進入故事的橋梁
真正厲害的提案者,不只是設計簡報,
而是讓人在他說話時捨不得看螢幕。
站在螢幕正中,引導對方目光。
想讓對方看簡報,就移開;
想讓對方看你,就站回中央。
這樣自然切換注意力焦點。
講到重點時,語速放慢、語氣加重。
講完故事,
手勢打開、身體微傾,
結尾深深一鞠躬,直到對方鼓掌才抬頭——
不是表演,
而是邀請對方站在你這邊的默契。
這些動作,是個小心機,
卻在替你創造「厚度」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一個好提案,是一場彼此的邀請
Wawa老師提案時,
不會把預算頁放在簡報中段,
而是放在 Q&A 環節。
為什麼?
因為客戶一看到價格,情緒容易被拉走——
開始緊張、猶豫、盤算。
如果沒有轉場空間,
氣氛就容易斷線。
當客戶在 Q&A 時問到預算,
就跳到預算頁,
但後面仍接一頁 Q&A,作為緩衝。
讓客戶繼續發問,你再補充說明,
情緒有機會被拉回來,
甚至再次建立信任。
提案不只是內容呈現,
更是一場節奏設計。
而節奏背後,
藏著的是你的體貼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▌ 每次提案開始前,有件事千萬別跳過:
回顧彼此已有的共識與任務目標。
這不只是流程步驟,更是一種情緒同步。
讓大家重新站在同一頻道,
對話才會聚焦、效率才會提高。
❝ 帶客戶回顧任務,是一種專業的體貼。 ❞
不只是提醒對方任務內容,
而是幫助聚焦真正的目標與價值。
搭配清楚的時間表,
讓客戶一眼掌握節奏與計畫。
我常反思:參與這麼多開標簡報,
評審名單幾乎固定,產品也只是小改版,
大多是「更輕、更安全、更好操作」。
但功能與使用情境沒太大變化。
那麼,面對見多識廣的評審,
如何讓提案有記憶點?
甚至讓人眼睛一亮?
從「情緒價值提案術」中,
我學到一個關鍵:
❝ 別急著賣功能,
先讓人感受到情境與任務的難度。❞
不只是介紹產品多厲害,
而是帶客戶走進真實情境:
現場使用會遇到什麼問題?
突發狀況時會多慌亂?
協作過程可能卡在哪?
然後,
再說我們的設計怎麼解決這些痛點、
補上這些缺口。
這不是產品簡介,而是一段:
「我懂你,我有解法」的故事。
接著,用時間軸把故事說完:
過去,我們完成了哪些漂亮的成果
現在,正在為你進行什麼項目
未來,計畫怎麼幫你一步步完成任務
甚至在時間軸上刻意留下一段空白,說:
「這裡,我們邀請你一起完成。」
這不只是提案,更是一場共同的冒險邀請。
它訴諸的不只是理性,更觸動情感——
讓客戶感覺到:
這不是單向銷售,
而是被看見、被尊重的合作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我們常說: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。」
但在提案與職場裡,
真正左右結果的,
從來不是一個數據、一張簡報,
而是你是否讓人——
「感覺被在乎。」
❝ 細節,是你沒說出口,
卻讓人記住你誠意的地方。
厚度,是你離開後,
還在對方心裡回響的餘韻。
情緒價值,是對方日後願意再找你、
甚至為你說好話的理由。❞
很多時候,客戶買的不是商品,
而是「我可以放心交給你」的感覺。
主管在意的,不是你多會報告,
而是「有你在,我就安心」。
所以,
你不用成為那個講話最有技巧的人,
但請努力成為——
那個讓人感受到安心、信任與被理解的人。
這一點,不靠天分、不靠權力,也不靠話術,
而是靠你對「人」的感知力與用心程度。
❝ 人們不會記得你說了什麼,
但他們永遠會記得你,
讓他們有什麼感覺。❞
現在,再看一次這篇文章吧。看看
有哪些細節,是你平常忽略的。
有哪些共鳴,是你可以開始練習的。
有哪些提案時的默契,是你未來可以刻意創造的。
不是等你成為主管,
才開始說話有份量,
而是從你願意開始帶來「感覺」的那一刻起,
你就開始有影響力了。
這一次,就從你開始,讓人「記得你」。
#情緒價值時代
#創意細物指南
#Wawa Wu
#吳玉琥
#廣告熱血研究院
#廣告提案術
#法樂設計
#職場溝通技巧
#情緒價值是什麼
#細節決定成敗
#提案說話技巧
#職場影響力建立
#自信溝通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