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沉默,不等於空白。它有時比言語更滿、更重。
2025 Sep 03 職場溝通力 發現自我照顧的力量
「沉默,不等於空白。它有時比言語更滿、更重。」
看完《Makayla’s Voice》紀錄片,我心裡久久不能平靜。
片中有一段比喻特別觸動我:
安靜的靈魂,生活在說話者的世界裡,就像一條蛇隱身在人群中。
有人忽視,有人害怕,有人甚至否定牠的存在。於是牠只能蜷縮、隱形。
這種處境,不只是自閉症者的寫照,也是許多內向者、沉默者的真實日常。
沉默不等於愚蠢。
沉默,往往是把情緒壓縮到極致。
而當這份壓縮突然爆裂時,旁人卻只看到行為的「奇怪」,卻看不到背後的「孤單」。
小時候的我,活得很像一個「被困在沉默裡的人」。
我時常關起房門,把世界隔絕在外。
只要門外有陌生的聲音闖入,就會全身緊繃、流汗、憤怒,只盼望聲音趕快離開。
當環境裡人聲鼎沸、彼此熱絡交談時,我卻感到格格不入,只想逃離。
那種孤單和無法融入的痛感,很難對外人解釋。
後來,我靠繪畫、音樂、文字找到出口。
但踏入職場後,不能再隨心所欲地逃避。
我替自己披上一層「乖巧」的保護色,看起來溫馴聽話。
代價是逐漸失去了聲音,也讓別人覺得我是可有可無的存在。
那種隱形,比孤單更痛。
我一度以為,自己之所以沉默,是因為專業不足、不夠勇敢、不配回應。
但其實不是。
當我開始練習「說話」,我才發現:
我的敏銳感受,其實正是能量的來源。
我的專業底蘊,其實足以成為別人的支持。
於是我開始練習:
從小任務報告,到團隊支援式對話;
從語言到文字、圖像;
甚至從外表打扮開始,來打破隔閡,讓自己顯得更親近、更有人味。
我明白了一件事:
做異類,不一定是壞事。自在就好。
但身在群體生活裡,適度表達存在感,換來的往往是尊重與善待。
《Makayla’s Voice》提醒我:
世界上最殘忍的誤解,就是把「沉默」等同於「空洞」。
事實上,沉默的人,往往心裡豐富多彩。
「沉默的人,從來不是沒有聲音,而是我們沒耐心去傾聽。」
我們常因不理解,就輕易給別人貼上「渺小、陰暗、不值得」的標籤。
但沉默不等於愚蠢,不善言語也不代表沒有價值。
很多時候,只是中間隔著一道大水溝,
需要一塊木板,讓我們鼓起勇氣走向彼此。
所以我推薦這部紀錄片,不只是為了看見自閉症,
更是為了看見我們自己。
因為每個人都有聲音,只是表達方式不同。
理解的那一刻,世界才真正完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