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設計一堂課,你是否也在用「安全公式」?
2025 Sep 07 職場溝通力 成為有價值的人
設計一堂課,你是否也在用「安全公式」?
三個重點、
幾個故事案例、
一些互動問答,
最後收個尾──
重點回顧、課後問卷、
邀請加入社團。
兩三個小時的單堂課,
結構清楚、目的單純:
讓人有興趣、記得幾件事。
這樣的課,
看起來沒問題,
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。
看似豐富的課,其實是一場「快速帶領」
講師在前面不斷提醒:
「這很重要喔!」
學員在後面乖乖做筆記。
課後也許記得三個重點,
但少了「再往下挖」的機會。
我自己以前也這樣。
心裡總想著:
「我要打破學員的迷思」
「我要提醒他們什麼」
不敢設計太難的問題,
怕冷場;
互動雖然多,
卻還是在我設計好的軌道裡。
看似豐富,
卻少了「呼吸感」。
真正的突破,來自課堂中精心設計的提問
在楊嚴昇老師的《數位化課程常見提問技巧與群眾互動力》裡,
我看見了另一種可能。
這堂課短短兩小時,老師分享的不是三個重點,
而是
12 個核心提問、
28 個提問素材、
12 個框架,
加總下來,
整整 52 個素材!
而且還把它們設計成一副牌卡!!
當下我心想:
「這麼多,學員吸收得了嗎?」
但隨著課程展開,
我愣住了。
因為這不再是一場單向的講授,
而是一段循序漸進的探索。
1. 學習準備:暖場問題,建立安全感
課程一開始,
老師設計的問題
簡單到誰都能回答:
「你覺得今天的自己像什麼顏色?」
「如果用一個字描述你現在的心情?」
沒有人需要擔心答錯,
但整個空間立刻熱絡起來。
這些問題不是為了測試,
而是讓每個人放下戒心,
進入學習狀態。
如果這些問題能與課程主題連結,
那就更具力量。
2. 講解說明:像地圖一樣的提問,引導聚焦
在課程的講解階段,
老師設計的問題
像一條清晰的小徑,
引導學員往重點前進。
每到一個段落,
老師都會透過提問先聚焦一次。
不是等到最後才做總結,
而是在過程中不斷標記學習進度。
這像是一趟旅程,
老師不斷在地圖上插旗子,
讓學員知道自己正在走到哪裡,
也學到了什麼。
3. 鞏固練習: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你的答案
到了鞏固練習的階段,
問題又換了風格:
「你覺得這堂課成功的樣子是什麼?」
「如果用一個比喻形容今天的學習,它像什麼?」
這類問題無關對錯,
而是邀請學員從內在回應。
老師退一步,
讓學員站上台前。
此時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輸入,
而是個人經驗的投射與內化!
4. 總結應用:哲學式提問,種下未來的可能
最後的總結階段,
老師丟出的問題
甚至連自己都沒有答案:
「這樣的學習,
未來能在你的人生裡掀起什麼可能?」
這種哲學性提問,沒有結論,
卻像一顆顆種子,
散落在每個人心裡。
不是黑白的選擇,
而是帶領大家
邁向彩色世界的步伐。
既是回顧,
也是未知的探索!
一副52張的提問牌卡,是學習延伸的開始
最讓我震撼的,
是那副「52 張牌卡」。
依照情境設計對應的示範性提問,
還附上操作與延伸應用說明。
它不只是教材,
而是一份「課後延伸的禮物」。
課程結束後,
學員仍能用它
自我檢核、再思考、再應用。
這和我過去的問卷式回顧完全不同──
不再只是「幫我打個分數」,
而是「幫你自己再走一次」。
我看見,
一堂課真正的價值,
不是講師能塞進多少知識,
而是能留下多少
能持續發酵的提問與自我反思。
好課不只是讓人「懂」,而是讓人「帶得走」
課程不能只是「讓人聽懂」,
而是要設計成「讓人帶得走、用得上」!
暖場、聚焦、挑戰、延伸
每一步都不能少!
一堂好課,
不是看老師塞了多少內容,
而是看留下了多少
「能發酵」的提問與反思。
嚴昇老師在短短兩小時內,
讓學員帶走
52 個可以反覆咀嚼的素材。
這背後,
是大量的實踐、推演與精緻設計。
我也期待有一天,
自己能像他一樣,
創造出那種
「課後仍有餘韻」的學習氛圍。
讓學員不只是記得幾個重點,
而是因為那些提問,
在人生中多了一點答案,
也多了一點勇氣!
#楊嚴昇
#課程提問技巧
#群眾互動力
#加速式學習法
#數位課程討論工具
#遊戲化培訓師
#中華益師益友協會